为知识付费,你准备好了吗?


 
  一位北大经济学教授的网络专栏,拥有超过17万付费订阅者,价值近3500万元。而这仅仅是众多网络付费内容中的九牛一毛。在崇尚分享精神的互联网时代,为优质内容付费已渐成趋势。(9月18日新华社)
 
  愿意为知识买单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有文章把2016年定义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付费元年”。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愿意付费获取知识,很大程度上缘于移动互联网影响下,网络社交、知识传播甚至消费理念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或许有人抬杠:既然现在我可以免费从网上搜索我需要的知识,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为知识付费呢?听起来蛮有道理,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愿意为知识付费呢?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网络百科、搜索引擎、论坛博客、门户网站等虽然不断为人们提供着海量的信息,但要精准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甚至不靠谱。比如有这么一个例子。有网友问:“下周毕业旅行,2000元想出国穷游可以去哪个国家?在线等”。苦等之后的答案是:秦国、鲁国、齐国、蜀国。另一方面,网上搜索来的信息真假难辨、“常识”往往似是而非,更有甚者,搜索到的是假信息,容易上当受骗,因此付出的“学费”要比知识付费的费用高得多。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知识付费的产生源于依托互联网传输的信息量剧增及中产阶级对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需求。未来,随着相关网络资源传输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量规模还将实现新一轮的增长。另外,在大部分中产阶级看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属于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不会减弱,且对付费知识的质量要求会更加苛刻,甚至有部分人群在完成一个知识的量变后质变成为知识付费的输出方。
 
  在薛兆丰开设专栏的平台上,还有近30个不同领域的学者开设了付费专栏。比如天使投资人李笑来开设的“教你如何变得更值钱”的专栏,订阅人数超过了17万,科学作家万维钢开设的西方书单解读专栏,订阅人数超过12万。阿里应用分发平台近期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应用行业报告显示,以“90后”为主的知识付费用户已达到5000万,预计今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将达500亿元。
 
  知识付费经济大发展,同时还对泥沙俱下的市场形成了净化作用。一些搜索引擎再靠打擦边球忽悠人们显然有了更大的压力,一些万金油似的大V也会因为回答知识缺乏精准性和深度性而逐渐被人们抛弃。即使一些明星靠“分答”掌控的粉丝经济,也会逐渐向知识含量提升。专业化、定制化、精准化的团队将越来越多,一些五花八门的高价培训课也将逐步出局。
 
  日前,高傲的苹果终于低下了头。苹果修改了App Store审核规则,取消对第三方应用打赏抽成规定,第三方应用中个人对个人的打赏,苹果也将不再抽取30%的收入。同时,苹果还规定,第三方应用开发商也不得从个人对个人的打赏中抽成。看来,苹果也看到了知识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与其对网民拉仇恨,不如给网民送果子。这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当前网络直播的生态。更多的主播等内容创作者必然鼓励打赏者用苹果客户端打赏,而苹果使用者中,中产阶层占了较大比例,这些人的内涵必然要求主播摆脱低俗化。同时还要看到,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
 
  整体的环境正在让互联网付费更加成熟。面对知识经济的加速,人们的一些观念和习惯也必须改一改了。

 

 

返回列表